第78章 高考移民(2/4)
作品:《相爷》地方的人,都可以参加。
问题是,读书这种事情在古代非常耗费钱财。供养一个读书人可不是小门小户的老百姓可以承受的,通常是需要举全族之力。如此一来,经济繁荣地区的读书人多如过江之鲫,而边远地区则连个识字的人也找不到。反应到科举考场上,举目望去,全是江南人氏。满朝文武,操得尽是吴俣软语。渐渐地,朱元璋就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。
有一年,国家照例举行科考。最后的结果一出,举世大哗。这一年的会试,考中进士的读书人竟然全部来自江苏、浙江和江西。而北方各省,竟无人中式。
其实,有这么个结果也可以理解。北方在以前就是征战之地,经过多年的战争,老百姓穷苦到了极点,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,那里还有余财读书。相反是江南一地因为没有受到战火波及,民间又有读书的风气,文教极其昌盛,出了不少人才。
可北方读书人不服啊,顿时就闹将起来,打起了御前官司。
朱元璋一看这事不好,若放任这样的事情发展下去,过得几十年,整个朝堂上只怕都是南方人,国家政权也都掌握在江南世家大族手里。最最要命的是,长此以往,必将造成南北割裂,族群离心。
政治家考虑问题跟寻常人自然不同,明太祖也管不了那么多,下令严查,一口气杀了几千人,这才平息北方士子心中的怨气。有出台了一道法令,从即日起,朝廷所举办的科举人才选拔制度分成南北两榜。也就是说,南方人和北方人将不在同一个科场进行考试。各个考场都分配了一定的录取名额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榜案。
到明朝中后期,朝廷又在南北两榜中分出几个省份,称之为中榜。
政策是好政策,可问题又来了。南方的读书人实在太多,比如后世被淹进千岛湖的浙江淳安县,小小一个山区县平常就有上千秀才,几百举人。这么多人去参加考试,可想竞争是何等的激烈。而如陕西偏远地区的几个州府,因为只在太穷,能够凑齐足够的考生就算是一桩拿得出手的政绩。只要你的文章格式对了,也不管写得如何,童子试是必过的。
又因为北方,尤其是陕西这种地方考试实在太容易。不少南方士子就在户籍上动起了脑筋,以各种名义将户口迁移到北方。朝廷为此也严办过几个考生,可还是屡禁不止,没个奈何。这情形有点像是后世的高考移民,若你很不幸是山东、湖北这种高考大省的高三学生,那就是开启了地狱模式。如果你是新、藏、宁、青人,恭喜你。所以,每年高考之前,就有不少人想办法将户口迁去老少边穷省份,当然,如果能够迁进京、沪那就更好不过。不过,这已经是噩梦模式了,不在讨论范围。
最后,不得已下了一个政策,有学籍在身的读书人若要迁移户口,除非你祖父一辈是北方人,且在当地有三十亩以上,包括三十亩地田产。科举考试关系重大,你钻空子也得依照基本法。
如此看来,高文这次该回良籍,又将户口迁回平凉府庄浪县参加科举,还真有点高考移民的意思。最最妙的是,他祖父在当地还有三十亩地,有地契为凭,恰好越过迁移红线。
不想韩城所处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,人丁繁茂,平凉府地处黄土高原核心区域,别说是明朝,就算是在现代也是有名的贫穷地区,国家级贫困县一抓一大把。当然,其中未必没有骗国家贫困补助用来发展地方经济的嫌疑。
那地方的读书人本就是稀缺资源,自己在前世也算是研究过八股文的,而且帮助老师编辑那本《八股文汇编》时硬生生地背下几百篇状元、会元文。这次去平凉府参加科举,那就是一件简单到极点的任务。
当然,这事也不能大意。如果瞎猫碰到死耗子,进考场,手头的考题正好是那几百篇八股文题目也就罢了。若不是,却有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相爷 最新章节第78章 高考移民,网址:https://www.bqg25.org/136183/78.html